mile米乐m6mile米乐m67月13日,上海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座谈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为人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30位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城市更新要更好地服务全市的经济、社会大局,既要加强对城市更新全局的整体谋划,也要加强对居住类、风貌类等专项更新的深化研究。要提升城市更新的品质和效能,打造更优质的发展空间、更深厚的文化空间、更宜居的品质空间、更有生机的功能空间。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专业领域的专家成员,吸纳各方面的人才,带动和培育年轻专业人才,共同形成一支主动担当作为、具有创新活力的专家队伍,推动上海市城市更新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M6米乐APP、人民高品质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城市更新并不是为了新,而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23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9.33亿人,城镇化率达到66.16%。城市发展已经从增量的扩张进入到存量优化的阶段。
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的城市更新探索则更早起步。201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创设了存量自主更新路径。2021年《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2023年《关于深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上海全面进入存量更新阶段。
近年来,上海的城市更新先后涵盖了棚屋、危房、二级以下旧里地区、两旧一村等类别,在微更新的同时,也陆续推出了一江一河、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五大新城、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等典型案例。新情况和新要求的不断涌现,推动上海城市更新思路不断发生变化。
1月2日,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举行全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上海市委陈吉宁出席会议并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城市总规为统领,加强更新任务、更新模式、更新资源、更新政策、更新力量的统筹,全力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总规统领、资源统筹,成为新的要求。
2月22日举行的上海市城市更新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市委、市长、领导小组组长龚正指出,要在更新模式创新上下更大功夫,综合考虑成本管控、民生改善、功能提升、风貌保护等要素,创新群众满意度高、综合效益好、财政可承受的更新模式,促进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
“总规确定了上海的发展目标,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规还规定了上海产业的布局,200平方公里的留白等,这些也都是城市更新的目标M6米乐APP。”郑时龄说。他认为,城市更新的内涵,已经从物质环境改善,逐步拓展到聚焦经济复兴、社会公平与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
具体而言,城市更新涉及物质性的更新和非物质性的更新,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的更新,建筑的更新,城市环境和道路的更新。包括新区开发、旧区改造、土地二次开发,用地性质和功能的转换、工业区转型,港区和滨水区的整治改造,以及城市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等。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常青则强调,今天的城市更新理念,应该从“除旧布新”向“因旧而新”转变;城市更新途径,应从“开发性更替”向“适应性再生”转变。两个转变付诸实践,可概括为四个字:“留、改、拆、拼”。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市社科院原院长王战认为,要推进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城市更新。比如,上海本身就极具风格,是万国建筑博览会、红色之都、演艺之都、文博之都、时尚之都,要在城市更新中把上海风格保护好,并且凸显出来。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伍江则认为,当前要找准城市更新的堵点、难点。一是要聚焦人民群众急盼解决的问题,比如老旧小区的改造、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的适老性更新等。二是要加强城市体检,提高城市体检单元的颗粒度,清点城市核心服务功能的缺项到底有多少,生活基础服务设施的洼地在哪里,有序释放城市存量低效空间资源。伍江还表示,要研究时代的新需求,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的产业空间需求,上海的空间是否适应于新的生产需求。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李向民对第一财经表示,接下来需要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就要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科技、社会公众等四方面合力。其中,通过政府设立更好的顶层设计安排,对城市更新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充分地引导,和良好的规范。通过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在城市更新中配置更好的资源的效率和能力。而在科技方面,李向民告诉记者,目前的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以既有建筑改造利用为主的城市更新,但既有建筑面大量广,千差万别,情况复杂,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关。他建议,要进一步系统化地编制针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的技术标准。原因在于我国整体的技术标准,总体上是以新建建筑为主来编制的,但目前的城市更新更多的是既有建筑改造利用。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委员、英国福斯特设计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科林·瓦德表示,城市每年碳排放量占全球的70%,到2040年,约64%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伟大的城市必须引领关于可持续未来的对话,而上海就是一个伟大的城市。“通过分析和探索城市独特的DNA,可以产生一种既适合城市和人类,又适合环境的城市更新和再生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上海的气候来进行生态设计,而不必所有建筑都是大玻璃塔“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将其应用于未来。”科林·瓦德对记者表示。
当前,上海正在构建新模式、新机制、新政策体系,以支持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座谈会上,多位专家都谈到要加快完善城市更新的法律法规,建立资金平衡机制,以及土地交易标准等。
郑时龄表示,城市更新会涉及到很多政策的调整,比如有效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城市更新等。“不可能都是政府投入,要动员社会的资金,就要在制度、政策、工作的规程方面有一些比较完善的措施。”
伍江表示,上海要探索解决城市更新问题的路径,就要建立健全与城市更新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制度,培育完善与城市更新要求相适应的土地产权交易体系、资金平衡机制,及时总结城市更新的案例,也要鼓励城市更新实施主体多元化。在他看来,土地交易体系适应于之前房地产快速发展阶段,但现在明显已经不相适应。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会长、全国代表樊芸则建议,城市更新是个系统工程,要在立法、修法的层面尽早参与,加强监督,深入推进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发展。樊芸认为,要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强财政的支持,完善市区两级的预算;一方面要加强融资,盘活资产;还要做好环境资源的规划设计,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优质企业投资入驻。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林表示,让历史风貌区、江南水乡古镇在整体保护的同时,更好地活在当下,服务未来,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王林表示,也需要政策的创新。上海可以为国家立法提供有力支撑,也可以作为政策创新的一个探索和示范地。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建筑师沈晓明建议,城市更新需要建立可量化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体系。“只有真实地反映了城市历史建筑的资产价值,形成城市更新的有上海特色的价值技术,这样才能避免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的缺失。”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提出,以前的旧改、征收、土地市场的招拍挂模式已经不能解决城市更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城市更新应该有多种模式,多种主体组合。
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城策行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城市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CEO詹运洲则提出,希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更新的统筹机制。通过搭建一个纵向跨界、横向到边的综合机构,进一步向统筹主体赋权赋能,鼓励在项目操作层面先行先试,加大创新政策。
王为人仔细聆听诸位专家发言后表示,城市更新工作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城市更新有比较大的区域的更新,也有具体到一栋楼,乃至一个细节的更新。需要和周边的环境结合考虑,要各个专业协同考量,以达到和城市的功能要求相适应”。他希望广大专家充分发挥专业精神,进一步为上海城市更新谋良策。